芬芳甘甜,清热消暑。在竞争“白热化”的饮料市场上,以预防上火为健康诉求的金银花露成为了消费者的“宠儿”。

“获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李琳玲教授功不可没。感谢黄冈师范学院给我们派来科技副总,有了‘最强大脑’助力产品研发,老产业焕发新生机。”近日,湖北大别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邱跃俊喜上眉梢。

近年来,地处革命老区的黄冈师范学院坚持“立足黄冈、融入黄冈、服务黄冈”,主动、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打造高端人才“岗位在黄师、研发在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深度产教融合方面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黄师经验”。

从三尺讲台到产业一线

75公里,这是从湖北省黄冈市区到罗田县、从学校到企业的距离,李琳玲乐此不疲地在两年多时间里跑了无数回。

李琳玲是黄冈师范学院生农学院的博士、副教授,2020年被选派为大别山药业科技副总。

虽然岗位在学校,但服务企业“零距离”。为大别山药业量身定制“智改数转”方案,引导其建设国家准字号生产线,实现机械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人工成本直降30%;在传统产品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开发轻甘型、轻养型新产品,使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1.7%;转化成果近10项,产出专利16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只有到一线,才能摸清楚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痛点、难点,为企业突破科技创新瓶颈精准把脉下药,同时也使我们的科研方向有的放矢。”李琳玲颇有感慨。

除了像李琳玲一样担任企业科技副总,该校还通过优选博士专家参与“院士专家企业行”“博士服务团”、组建博士工作站等方式,为企业装上“最强大脑”。

近3年,在贵族真空、神风弹簧等市内龙头企业组建博士工作站11个,选派10名高层次人才挂职科技副县长、科技副总。

变车间难题为科研课题

机器人抓取、感应加热、高温淬火……在湖北鸣利来公司,一颗颗陀螺形钻头从全自动化生产线上“走”下来,销往美国、俄罗斯、巴西、智利等国。

几年前,鸣利来遇到“卡脖子”难题:牙轮钻头不耐磨、寿命短,钻深不到600米就报废,导致产品竞争力不够,一度只能望着国际市场叹气。

核心技术必须自己研发!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程晓敏教授、喻国铭教授研发团队,蹲守车间进行技术攻关。经过数百次实验,突破材料及其组织、钻头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等方面关键技术,研发出长寿命矿用牙轮钻头,钻头钻深达到1500米以上,是普通牙轮钻头钻深的2—3倍,填补了我国高端矿用牙轮钻头的市场空白。

车间难题就是科研课题。黄冈师范学院着力于打造做强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带着课题解难题,助力支柱产业发展,与黄冈市政府、中科院武汉分院共建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专注服务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

截至目前,研究院与科峰传动等市内多家企业共建23个研究所(创新中心),柔性引进15个专家团队,获批省级科创平台4个,承担项目51项,荣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

借助科研平台,实现“企业出题、学校解题、师生答题”,把人才的“活水”、科教的“长板”引向了产业“前线”,切实推动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赢。

将研发投入转化为生产力

“虽然每只价格高达1000多元,比同类产品贵4至5倍,但仍然销售火爆”。在黄州工业园内的湖北贵族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捧着一款钛合金真空水杯介绍。

钛,常用于航天、军工精密部件,素有“太空金属”之称,有着超轻、耐腐蚀、不含重金属等众多优点。但因钛的熔点与铂金接近,对加工技术要求特别高,所以用钛材质生产日用品的企业并不多见。黄冈师范学院在贵族真空建立博士工作站,校企携手对钛成型加工、外表氧化着色等难题进行技术攻关。

把实验室搬进企业一线、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人才育在实践中、成果转化在生产线上,黄冈师范学院产教融合结出累累硕果——

化工学院熊绪杰博士组建了研发和检测技术团队,进驻黄冈威尔曼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厂为家、连续奋战,通过优化工艺、改造技术,帮助企业将产品成本每吨降低2.5万元,每年节省生产成本达1000万元;

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向福博士为湖北楚天舒药业有限公司开发“优童”金银花汁和金银花果醋两种产品,年产值已超过3200万元,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和黄冈市科技进步奖;

土壤微生物团队围绕大别山食药用菌种质选育与精深加工开展科技服务,分离驯化野生食药用菌23种、开发栗蘑茶等产品15个,在7个村建立14个基地,辐射带动近3000人脱贫致富,2021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做大做强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和综合性检测检验平台等高端创新平台,服务黄冈培育省级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校长陈向军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程墨 通讯员 余艳军 黄晓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