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并认为人类最有价值的五大知识体系之一就是成为智慧父母的知识。实际上,这与我国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路径异曲同工。那么,什么时候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是最好的呢?是当了父母后出现家庭教育问题时采取救火队式的学习,还是应该在为人父母之前就开始了解呢?三年来,我尝试在吉首大学开设了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的“成长教育”通识课程,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大大超出了原初的期待。
课程内容:以家庭与成长为线索贯穿始终
我上大学时,因为经常听一位老师分享她的育儿心得和家庭教育经验,激发了我对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兴趣。从美国夏威夷大学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我希望能为推动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做一点儿事情。在吉首大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尝试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开设“成长教育”通识课程,一方面结合学生刚进入大学、处于成年初显期的特点,传授实现自我成长及终身成长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融入0—18岁孩子的科学养育与家庭教育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助人成长,如何成为未来的智慧父母。
课程采用英汉双语、PPT、视频、问卷、讨论、自测以及论文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并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项关于大学生原生家庭满意度的调查,内容包括对家庭环境、科学养育、家教观念、家教实践以及家校共育等方面的评价,还包括大学期间的自我评价等。
开展此项调查有三方面的价值:其一,学生年满18岁进入大学意味着家庭教育的阶段性结束,父母也从孩子的主体责任人转变为身后注目人,从身边的直接关心转变为远程的间接关怀。在这个有转折意义的节点获得的原生家庭调查数据,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二,远离家乡和父母等因素,有利于学生对其原生家庭作出更为客观与公正的评价;其三,学习家庭教育与科学养育等相关内容后,学生评价自己接受的家庭教育时更为理性,对未来自己成为父母后的家庭教育也有借鉴意义。
每学期我还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课程论文,并将论文要求在第一节课就提前告知。课程论文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课程收获;二是反思过往,包括对旧我与原生家庭的反思,要求分析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有待改进;三是展望未来,包括对新我、未来家庭以及终身成长这三方面的展望,并提出具体规划与策略。
论文要求体现个性化特点,因为每个人的家庭和接受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同的,成长起点与轨迹也不尽相同。写论文其实是为大学新生创造一个向老师诉说心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关注他们的家庭与幸福,并愿意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当然,个性化的论文要求还有助于提高课堂出勤率,规避学术抄袭行为。
课程效果:从课内到课外受到欢迎
经过三年的教学实验,家庭教育通识课程的反响和效果超出了我的期望。我原本以为主要是女生选修这门课,但实际上选课的男女生比例非常接近,而且选课人数一直呈增加趋势。第一批上课的学生不少是凭感觉选课,后来的学生则多是因为学长的推荐与课程的口碑做出的选择。三年来,总的选课人数超过700人。
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还辐射到课后。课后的老师坐班辅导时间里,很多学生前来咨询原生家庭与自我成长的相关问题。课程还吸引了本科生之外的其他人群,每期开课都有本校研究生、教师以及本地家长来“蹭课”。我利用周末时间,为本校儒学会会员义务讲解与家庭和成长相关的传统经典,比如用中英文讲解《孝经》的相关内容。除了在校内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我还受邀在其他高校开展相关讲座,课程影响力传播到校外。令人欣慰的是,师生之间还建立了长久联系,我将持续跟踪学生成长,让学生在课中与课后、校内与校外一直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心,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
学生收获:帮助建立清晰的自我认识和人生目标
通过家庭教育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学生反思旧我与原生家庭,展望新我、未来家庭以及个人的终身成长,有助于建立更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规划。
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一名2021级学生在学习心得中写道:“将来当我为人父母时也不会忘记这门课程,我会和我的爱人一起将我们的孩子智慧地培养长大。我也会将这门课教给我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一名中文系学生深有感触:“教育方式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什么样的父母就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掌握引领生命成长的方法。如何引领0—18岁未成年人的成长,是通识课的重要内容,很多学生都表示从这部分内容中受益匪浅。
从理念到方法,学生的领悟和收获非常真实:“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学会赏识孩子,用鼓励代替羞辱,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最好的做法是冷静下来,真诚地和孩子交流。”“听过这门课后,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影响。未来我会不断学习寻找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会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建立家庭公约这个措施非常实用,让每个家庭成员共同遵守规定,父母与孩子就有了一个平等和谐的起点。”
反思原生家庭和成长历程。反思是改进与成长的基础。很多学生都提及原生家庭惯用打击教育的问题。仍有不少“00后”大学生是在父母打击的阴影中长大的。父母在多孩之间的不平衡养育、与“别人家孩子”比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大学生们提及较多的问题。
很多学生对自己与父母的沟通方式和关系有所思考与觉察,在反思父母问题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肯定了父母做得好的方面。
改变对婚姻和家庭的负面看法。选课学生中不乏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婚姻的失败,让他们或多或少对婚姻以及养育孩子产生了畏惧和悲观心理。但不少学生通过学习改变了原有观点。一名单亲家庭的女生说:“从小到大我几乎没见过婚姻幸福的模样,我曾经很排斥走入婚姻,认为婚姻还会造就一个不幸的孩子。通过上课和与老师的交流,我慢慢改变了想法并树立起对婚姻的信心。”
对自己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有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传授的“非功利”“益终身”的观念,让她受到很大启发,“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家庭教育课,让我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梦想与规划”。
还有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名学生放假回家后,把课堂上学到的“延迟满足法”和“搭配教育法”应用在3岁的妹妹身上,成效很好。另一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改变了父亲对婚姻的态度,帮助父亲回归了家庭。
将家庭教育融入大学通识课程的实践效果,证明在大学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希望这门课能尽快在我国大学里得到普及,让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
(作者单位系吉首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