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温馨的团圆之后,大批农村青壮年陆续踏上了返城务工的路途,留下一些不得不继续托付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

不久前发布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乡村儿童抑郁、焦虑情况堪忧,留守儿童这两项指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如何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此话题开展了线上调查,共有近千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网友认为,乡村儿童抑郁检出率高,父母陪伴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何进一步保障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值得深入关注。

父母陪伴缺失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孩子是否在早期和父母或者重要看护者形成安全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健全发展的关键因素。”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理事何宁指出,良好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儿童更加自信、自尊、乐观、充满希望,对于失败和挫折有更好的心理弹性,期待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而留守家庭中,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儿童建立亲密情感联结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就容易触发孤独、恐惧、无助等情绪体验,安全感较低,自卑感较强,容易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外口泉小学是一所乡村学校,该校校长贾江表示:“乡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身边的关爱,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仅能够保证孩子吃饱穿暖,部分儿童可能因为正常的情绪无法及时表达,长时间压抑,从而出现心理问题,但老人很难发现并有效疏解。”

何宁认为,儿童能够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应对压力挫折、积极面对负面事件、成功建立人际关系,但留守儿童常常缺乏这样的学习经历,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形成良好的应对方式与灵活的调节能力,也容易导致他们的低自尊和低效能感,容易陷入消极被动和抑郁无助的困境。

推动家校社协同关爱留守儿童

调查中,超过四分之一的网友表示,开展学生心理辅导遇到的难题是家校沟通困难,一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与其共同生活的监护人缺乏辅导能力。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在花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让带娃“有法可依”,对学校而言也有积极意义,一方面为家校共育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督促家校社协同配合。为此,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即使家长外出务工,也可以灵活多样地为家长提供指导,比如开展线上讲座等,促进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有效参与。

此外,超三分之一的网友认为,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后,可以由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家访和心理辅导。何宁对此表示赞同,倘若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尤其需要与父母进行耐心沟通和共同协商,借助家庭的情感优势与资源进行心理支持与抚慰,使父母能够及时和柔性地为孩子提供物质帮助、情感支持和行为建议。如能利用专职心理教师或专业辅导机构的力量,效果会更好。

贾江介绍,通过近几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社会各方对乡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度有所提高,一些公益机构和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物质上的帮助,有一些高校还对留守儿童提供了“代理妈妈”等服务,及时疏导孩子心理问题,效果良好。

留守儿童父母如何实现“情感在场”

“父母‘亲自养育’有助于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若要最大化‘亲自养育’的效用,要提高父母陪伴和‘在场’的质量。”何宁强调,父母能否提供良好的社会性支持与工具性支持,是更为实质和关键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无法常伴孩子身边,在缺少“物理在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情感在场”?

网友@蔡妮说:“我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我们每天至少视频一次,固定时间,我会提前把聊天话题、主要事项写在备忘录里,让视频高效有趣,并且长期坚持下来。”

刘在花建议:“现在沟通方式比较多元,可以通过打电话或者微信视频等,增加亲子沟通的次数。父母要了解和掌握一些亲子沟通的技巧,比如,多鼓励和称赞、给孩子说‘不’的权利、建立长期的双向沟通,提高沟通质量。有时也可以采用书面语言沟通,比如给孩子写封信等,让孩子尽情吐露。要更加专注于使孩子产生被关爱被接纳的感受,激发孩子主动与家长分享情感和思想的愿望,不要在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封住’孩子的嘴,随意否决孩子的发言权。”

网友观点

@林间清晖:真心希望国家能多为学校培养心理咨询师,我们老师都很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员,我们的疏导是不专业的。

@四月十月:应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帮扶制度,尽量帮助他们在父母工作的地方就近接受教育。

《中国教育报》2022年02月08日第2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