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教地四川宜宾南溪,和队友们一起的珍贵跨年,一起包了水饺,在奥利奥蛋糕前许了新年愿望,这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暖冬夜中,队友们给予了我巨大的力量,在寒冬歌唱春天。”2021年1月1日凌晨,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四川服务队队员李宏姗在朋友圈记录下这样一段话,陈州元、郭丽慧、陈仕金、陈普就是和她一起在支教地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跨年的队友。
对他们而言,元旦的到来,意味着还有三周就是寒假了。原本以为积攒了大半年的思乡情绪即将得到释放,郭丽慧还想给家里制造惊喜,没有告诉父母过年回家的具体时间。
1月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提出“就地过年”倡议。已经买好返乡票的5人思前想后,考虑到自己“是志愿者、是教师”,与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支教学校桂溪初级中学商议后决定,就留在南溪过年。“该多做一些事,不能因为自己想家就影响工作,给学校增添风险。”
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外过年,支教队队员们决定将早就规划好的家访提上日程。他们给每个被家访的学生准备了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鼓励学生们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寒假;同时也入户宣传疫情防控和森林防火。但最让他们期待的,是真正走进学生们家里。
桂溪初级中学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学生都来自附近的乡镇。有的学生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家离学校最远的有50多公里。队员们利用寒假时间,走访了十余户家庭。
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刘爱杰(化名),是家访时让队员们印象最深的学生之一。刘爱杰的家里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桌,她平时就坐在床上学习,房间里仅有的柜子上贴着纸条,上面写着英文单词和数学公式。
李宏姗回忆,学校里的刘爱杰是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女孩。“她在课堂上很乖,写作业也很乖,乖到我从没注意到这个孩子竟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家访当天,刘爱杰有点儿紧张,电视上正好在播放郭丽慧看过的综艺节目,“老师也看过这个节目。”刘爱杰咧开嘴角笑了,这让队员们有了些许安慰。
“老师知道你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是你不用因此失去信心,在课堂上每个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公平的。”说罢,一直没有给支教队队员们过多情绪反馈的刘爱杰,突然就哭了。“我会对课堂更加重视和敬畏,珍惜我作为老师教课的每一分钟。我要让孩子们相信,教育是改变命运最公平的方式。”李宏姗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
陈州元就是那个通过努力学习,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从叛逆少年到走出家乡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亲身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我可能更能够理解学生们的心态。”他依稀记得,读中学时,班上来了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支教老师,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支教教师,帮助更多人。
支教队队员在桂溪初级中学承担政治、历史和地理的教学任务,尽管不是师范类专业出身,但他们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队员们传承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坚持在每个教学环节守规格、练功夫。听老教师上课,上网看慕课学习教学方法,花足时间备课,做大量习题把握重点,队内试讲……支教队队员每人带6个班的课,一个班约55人,在一个学期的努力下,他们教授的学科,近70%的班级学科排名高于其总分排名,近40%的班级学科优生数显著提高。
李宏姗和陈州元不一样,她出生于教师之家,有教育理想的父母希望她能真正走到乡村中去教书。曾于大二暑假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支教过两周的她,早已感受到身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价值。“我想成为一个可以改变这些孩子命运的人。”她说。
李宏姗曾在地理课上问学生们以后想定居的城市,名叫黄宇(化名)的学生回答她,“老师,我想去曾母暗沙,因为我要做一个保卫边疆的将士。”
孩子们的转变远不止于此。在为学生们准备的新年视频里,支教队队员们录制了孩子们的新年愿望。从刚见面时的“连高中都考不起”到视频里的“哈工大见”,从曾认为不可能考上大学到现在的“想考上大学”,学生们更热爱学习了,也不再认为上高中、考大学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支教队队员还为学生们开设经典诵读、科技创新等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演讲比赛等课余活动。在李宏姗看来,或许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相处不会对这些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小的回馈和成就感足以让他们相信,一届又一届支教团传递和接续的力量,能够带给这些学生长久的影响。(刘俞希 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