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冰雪,冬奥有我,请党放心!”在响亮的口号声中,北大第一医院“冬奥保障医疗队”近日正式出征。早在1月17日,这支有47人、来自25个临床医技科室的特殊队伍便已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集结。

实际上,自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始终有这样一群“北大人”致力于为冬奥撑起医疗保障防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由一所鲜少开展大型外科手术的县级二甲医院转为国家运动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北医三院延庆医院从一所县级二甲医院升级为综合三级公立医院;北医三院牵头负责运营的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已由最初设计的酒店式建筑改造成为拥有18个临床科室、3个医技科室和1个药房,配备有DR方舱、核磁方舱和移动CT车的综合诊所;医生护士们从零开始学习滑雪,摔了无数跟头只为能最快提供雪上救援……

面对新冠疫情、陌生工作环境,“北大人”携手同行、迎难而上。北京大学各附属医院选派900余名医务人员参与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医疗保障工作,是全国选派医疗保障人员规模最大的单位,也是全国唯一同时为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冬奥赛区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的医学院校。

最近,北大冬奥会赛场救治的队伍又壮大了。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研究成果——“智能移动方舱”亮相,北京冬奥会期间,它将在场馆为运动员们保驾护航。

“冬奥会冻伤及颌面创伤综合防治及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北大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教授彭歆介绍,冻伤和颌面创伤是冰雪运动中较为高发的两类损伤,“智能移动方舱”是国内首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冻伤及颌面创伤移动式智能化诊疗平台,相较于传统诊疗模式,更适用于冬奥会赛场救治。

别看智能方舱的外貌酷似厢式货车,但却能担任冰球场“应急大夫”的功能。舱内面积不到20平方米,配备了卧式锥形束CT、冻伤面部数据采集系统、便携式智能心肺复苏机、心电监护仪等用于冻伤及颌面创伤现场诊治的关键诊疗整体化装备,可实现传统医疗技术与现代高科技紧密结合。

“应急医疗救援是在与时间赛跑。”彭歆告诉记者,如果运动员受伤,通常先拍片检查,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读片,判断是否出现骨折。这种传统的诊疗方式耗时相对较长。在智能方舱里,对运动员进行CT检查后,人工智能诊疗平台自CT影像导入,至生成诊断报告,整个过程仅需30秒,保障运动员在救治黄金窗口期得到有效治疗。另外,智能方舱还可以把运动员的CT结果通过5G网络传输给远端的专家,进行远程诊疗,由专家给予精准权威的处方建议。

北京冬奥赛场内外,来自北大医学的科技力量还有许多。北医三院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冬奥会运动创伤防治和临床诊疗安全保障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实现从云顶滑雪场到崇礼院区,直升机转运只需4分钟,从雪车雪橇赛场到延庆创伤中心,智能救护车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直升机转运也只需4分钟,不仅能提高北京冬奥会的医疗救治效率,还能对后奥运时代各地医联体体系内资源分配与协同服务进行先期示范;北大六院牵头承担了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奥运会运动员心理健康保障关键技术”项目,围绕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常见的睡眠和心理问题进行智能化评估、预测和多层次个性化干预,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助力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

“冬奥的号角即将响起,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努力,向祖国和人民、向国际社会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医疗保障团队成员、北医三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宋金涛说。

冰雪中的白衣天使们,必将在冬奥赛场上向全世界传递中国温度。(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林焕新 李小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