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汽车在国人的眼中还是无法触手可及的存在,极高的单车定价与微薄的收入形成一条巨大的鸿沟。也正是如此,国内的碰撞测试开始搞得轰轰烈烈,大家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太专业的机构也开始了汽车的碰撞测试,这就闹出了卡罗拉完败速腾的笑话。

的确,随着如今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方方面面都已经到达“过剩”的水平。在配置、空间、动力、操控都能满足需要的前提下,车辆的安全性能自然被放到了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能够直接决定一款车型的销量和口碑。

正如近几年屡次折戟中保研碰撞测试的大众车型,都无一不遭遇了销量下滑,验证了碰撞成绩在消费者心中的影响力。但前提是,碰撞测试项目本身要绝对客观,公平合理。

正面硬刚比“头铁”,能说明什么?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次由某家媒体进行的碰撞测试。

这场测试的两款车型分别来自大众和丰田,而且均从正规4S店购买。其中,丰田卡罗拉为2021款1.2T S-CVT先锋版,指导价格11.98万元。大众速腾为2021款 200TSI DSG舒适智联版,指导价15.09万元。配置及售价的差异还说得过去,但两车45kg质量和100mm的车身尺寸差异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碰撞测试中,两款车型对向行驶,且速度均为64km/h,碰撞位置为50%偏置对撞。最后根据车体变形程度及假人伤害数据进行评价。而在之后的分析中指出,卡罗拉车型整体形变较大,车门无法正常打开,由此引发了速腾安全性强于卡罗拉,甚至德系强于日系的说法。

一切操作流程看似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合理吗?并不一定。

首先,从碰撞测试后拍摄的场景可以看出,从外表上,两款车的碰撞受损程度相似。同样的发动机舱溃缩,同样也都是A柱没有发生明显弯折,这意味着两款车型的“吸能区域”和驾驶舱保护系统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并不能就此说明孰强孰弱。

其次,车辆碰撞的本质是为了探究驾驶员和乘客的受保护程度。本次试验中两车的相对速度达到了128km/h,远远超过了各种国际主流碰撞测试的规定速度。而且碰撞面积大于一般真实发生的状况,按常理说,这是一次对生命极具威胁的“实况模拟”。

因此,车辆的破损程度根本就不应该视作考量的范围,谁能够最终保护车内乘员的生命,谁的安全等级就应该更高。而单单把车型拆成一个个零部件,去比较谁的底盘变形更小,谁的原有结构更加完整,说明不了任何事情。更为重要的是,节目视频并未公布假人等相关数据,不知“速腾完胜卡罗拉”的结论从何而来。

主动安全不可“避而不谈”

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作为媒体自有的测试机构,希望模拟出真实的碰撞环境,但它并没有做到。如何理解这句话?众所周知,目前的汽车产品在安全性能上靠的不仅是外在的钢筋铁骨,内置的各种主动安全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车型在行驶过程中,都能主动感知到危险,做出警告、辅助规避,甚至是主动制动等动作。但是在这场号称模拟真实环境,对消费者负责的实验中,却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事实情况是,不论是城市代步还是高速行车,这些照顾到日常驾驶痛点的辅助功能,都能大幅度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形成“主被动并行”的高规格安全保障。

换一种方式说,如果这次碰撞采用模拟真实环境的方式进行测试,卡罗拉在与速腾“接触”前就会采取制动措施,让车速降到一定的范围内,从而避免在相对速度如此之大的前提下相撞,想必那时的结果就会变得截然不同。

总而言之,在此谈及主动安全系统并不是“避重就轻”,因为客观来讲,车身材料本身的化学、物理特性不会改变,同样也存在极限。即便把材料和结构优势以最完美的形态展现出来,也终归会存在一定“失守安全线”的概率,而这个概率就算再小,对于遭遇事故的人而言也是百分之百。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对于汽车产品而言,它的主被动安全配置更是保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站在科学的角度讲,我们终归要希望这条“底线”永远都不被触碰,希望事故的发生概率能降低一些,再降低一些,让每一辆车,每一位成员都能够相安无事地“行驶一生”,这才是汽车安全的“终极要义”,也是我们所有人关心、支持安全试验的初衷。

我曾经看过那么一句话,没有假人的碰撞测试都是耍流氓。说的一点也没错,因为当你发生车祸时,女朋友肯定第一句问你“人没事儿吧?”而不是“车撞的严重吗?”而且,前边已经说过了,即使车子很坚固没问题,但是乘车人很可能受伤,所以这一次懂车帝的测试结果还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