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能力仅仅是是坐在课桌前,做几页数学题就能得到训练和提高的吗?

近日,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园别样热闹,原来是学校正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课——听说这节课有点“甜”,好喝又有“营养”,好玩又有“意义”,有趣又有“料”。

六年级2班孩子和张蒲玲老师创设的好喝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追寻数学的本质,感受数学魅力的。


【资料图】

这节课,有点“甜”

张蒲玲老师在课堂上,为唤醒学生对“比”知识记忆,从“哪些照片像?哪些照片不太像?”这一生活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有效探究,从而经历比例的产生。随后在活动中让学生巩固对比例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体调配果汁,在品尝果汁中感受比例,张蒲玲老师在该堂课上做到了将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去思考,去感受。

这节课,有“营养”

除此之外,六年级李青跃教师还对教材进行解读,李老师从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编写特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呈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利用经验,发现规律,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构建出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在比较辨析,自主探究中注重知识的沟通和梳理;在对问题实际应用中,倡导思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只有真正的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才能使知识生根发芽,让孩子在有“营养供给”的课堂中成长。

这节课,更“有料”

品尝完张蒲玲老师这节课,老师们收获良多。各年段教师基于核心聚焦点有话说:

1. 高段老师认为张老师这节课深入研究教学,结合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构建,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 中段老师认为张老师这节课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数感、几何直观、模型意识以及推理意识等能力充分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

3. 低段老师认为张老师这节课环环相扣,通过问题串,给学生提炼出问题的本质,有效构建比例的概念,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这节课,有“余味”

张家宽主任本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原则进行总结,先肯定了两位老师对新课标、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同时给老师们提出一些建议,在教学中要以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探究知识结构化、方法结构化从而使得核心素养生根落地。

这节美味且有味道的课,对学生而言是享受;对教师而言是修炼。追寻有味道的数学教育,理工附小数学教师将继续努力,不断迈向新的征程。(赖波)

数学综合实践课,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