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陶行知先生说,乡村学校不但是“改造社会的中心”,而且是“小的村庄与大的世界沟通的中心”。在今天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学校何以担此重任?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来复镇潆溪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较小规模的学校,地处偏远,交通、住宿条件落后,全校师生不足600人。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上进改变的动力不足,教学质量位于同层次学校末位……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任职初,我心里不是想“能干什么”,而是“什么时候才能从这里走出去”。正在自己深感彷徨的时候,潆溪小学成为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的成员,定点帮扶的专家来了、外出学习考察机会来了、与专家的交流研讨来了,我也领悟到推动乡村学校改变的关键支点——不是老想“应该干什么”,而是着力“可能干什么”。

如果说“应该”,乡村学校有太多应该干的事。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应该”并不见得能够变成“可能”。如果从“可能干什么”入手,不仅切合学校实际,而且容易取得实效,并带来乡村学校发展必不可少的信心。

两年多时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可能干什么”的“小行动”,为学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大变化”。两年的时间,潆溪小学以教师发展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幸福和谐的校园氛围,为教师提供较为宽松的精神空间,努力提升教师工作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从而筑牢学校发展根基,增强了乡村学校发展的自信。

尊重,激发乡村教师潜在的内生动力

刚来到潆溪小学时,教师们在我耳边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这里的老师走出去,别人从我们的穿着和泥巴鞋子就知道我们是从潆溪出来的。山高皇帝远,平时没什么检查和比赛,就只管把自己‘放的牛’看好就可以了”。用当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来说,这里的教师很“佛系”,身处“世外桃源”,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

“如果老师都不改变,没有自信,又如何影响学生?”这是我们想要改变的初衷。人靠衣装,我决定从打造教师个人形象入手。我分头劝说每一位女职工,带着十几位女教师一起到县城烫头发。容光焕发的教师们走在乡场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8年9月10日,是我到潆溪小学的第一个教师节,我提前买好了节日卡片,亲笔为每位教师写上祝福语,并在当天推开教室门,当着孩子们的面亲自将卡片交到教师的手里。贺卡虽然不值钱,但是自己写、自己送,就是一种仪式感,让教师们觉得自己被尊重、被认可。

2019年的元旦,开完会,夜幕已经降临,这时,我突发奇想,提议道:“学校刚改了火灶,剩了很多柴,不如搞个迎新篝火舞会吧!”大家一下子欢呼起来,都积极响应,分头行动,不一会儿,火升起来了,大家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尽情释放,热闹得很。教师们说,“第一次过这样有意思的元旦节,很难忘!”

关爱拉近了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们的距离,学校在管理中传达出对教师的尊重,让整个校园流淌着温情的血脉,激发了教师个体成长的内驱力,让学校教师实现了从“要我变”到“我要变”的华丽转身。

借力,丰富乡村教师理性、专业的教育智慧

我校此前最大的问题在课堂。初进课堂,我常常看到教师空洞的说教以及板起面孔的权威,看到学生正襟危坐、鸦雀无声,教师们搞题海战术,教育与生活、实践、现实社会严重脱节……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在向教师要教育质量的同时,必须回答我们可以为教师做些什么。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最高效的方法是通过专业阅读来引领教师的成长。我们通过开展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微信打卡、读书心得体会交流、书香教师评比、教师美文朗读比赛等,激励教师共同成长。教师们不仅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提升了本学科的知识功底,还树立了通才意识,培养了广泛的阅读兴趣。

加入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后,学校获得了更多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与联盟校建立了长效互学互帮机制,一所农村小学也站上了更高的平台。此外,我们还先后加入了四川省李维兵名校长工作室代麒麟工作站、高县李晓玲名校长工作室,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邀请名师名家走进学校,分享教育思想和智慧,共享更多的学习资源。

送出去,开阔教师视野;请进来,与名家对话;推出去,展示中磨砺;沉下来,反思中成长。在学校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我们确保教师有更多机会进行学习培训,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讨交流、反思研究,从而让全体教师得到更好的专业发展。学校通过帮助教师构建起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交流反思合一的专业生活方式,努力让教师们将低效重复的机械操作提升为真正对学生生命负责的理性、智慧的劳动,擦亮教师的专业名片,让乡村的教书匠转变为“人师”“能师”。

赋能,培养乡村教师广泛的兴趣特长

对于乡村儿童来说,阅读无疑是打通与世界沟通桥梁的不二法门。近两年,我们致力于建设书香校园。学校把图书室里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统统搬到了室外,校园各个角落散落着小书柜和桌凳。通过开展校长读书分享、同学读书分享、师生阅读交流等活动,努力让师生在校园里过一种完整而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想,当这些孩子毕业后,每每回忆起曾和老师、同学快乐阅读的时光,一定是最美、最深刻的回忆。

组建学生社团,原来仅是停留在教师脑海里的画面,近年来,教师们因地制宜,克服年龄大,资金、场地有限等困难,大家学习一技之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成功建立了书法、武术、舞蹈、编织、手工、种植、刺绣、科创等10个学生社团。

老教师杨泾昌已经50多岁了,是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我鼓励他把书法社团建立起来,让更多农村娃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年轻教师主动向当地老艺人请教竹编的技艺,结合农村的风土人情,创新手法,组建了编织社团。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教师们的兴趣特长,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彰显,也让乡村儿童的视野更开阔了,孩子们找到了尊严与自信,也找到了热爱学校、喜欢学习的理由。

两年时间里,我发现潆溪小学可谓藏龙卧虎,但此前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们犹如一颗颗蒙尘的珍珠,其光华被暂时隐藏。校长的责任,便是帮他们拂去尘土,重现光芒,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有师生方可言学校,有教师方可言学校教育。两年时间里,我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外部和内涵上实现双突破,让教师们有了专业成长的自觉,有了深厚的教育情怀,共同把教育生活演绎得有滋有味,学生也变得阳光自信。学校先后成功创建了县、市两级书香校园,在推动乡村学校发展方面的典型案例多次在全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年会上作交流发言,2020年,学校教学质量上升到同层次学校的第二名。乡村学校,虽没有高大上的教学设备,没有优质丰富的外部资源,但找准了发展的支点,解决好“人”的问题,便可让校园里的每个齿轮都转动起来,乡村教育的美好明天也指日可待。

(作者系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来复镇潆溪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25日第6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