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梁启超《治国学杂话》)这里的抄录和笔记可以统称为“读书笔记”,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为记录读书心得或整理文中的精彩部分而做的笔记,一般都要载明材料出处”(王余光、徐雁《中国阅读大辞典》)。读书笔记具有促进理解、推动思考、辅助记忆、积累资料等作用,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明确读书笔记的基本分类,撰写高质量的读书笔记,能够更为充分地发挥其学习功能,形成阅读与发展的良好互动。前代学人按照读书笔记的内容、形式、目的等形成多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可以大致分为四种。

摘录笔记:便于辅助对比分析

摘录的目的一是集中阅读材料的精华,二是未来检索引用,三是辅助对比分析。“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钱锺书)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与著名作家有关的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杨绛《钱锺书手稿集》(序)]具体到一个阅读材料,什么是精华,取决于阅读者本人的目的。阅读诗体小说《十岁那年》,目的可能是了解诗体小说和普通小说的区别,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讨论作者的语言风格,提炼诗歌的创作背景与社会影响……不同的阅读目的,摘抄的内容有所不同。

在写作过程中想起从前读过的句子引用佐证,需要准确标注作者、来源等信息,这些信息既证明引用的真实性,也是向引文作者表达敬意,有“学术归功”的意味,表现出良好的学术规范。

在摘录笔记中准确记录是高效转引的基础条件,不至于重新翻一遍原典,徒增工作量,在这个角度来看,摘抄笔记类似图书馆的“目录卡”。阅读同一本书,前后的观点在不同角度形成联系,阅读不同的书遇到类似的材料、观点,都可以借助摘抄笔记互相引证参考,对比参照同一阅读材料的关联内容或不同阅读材料的核心内容,摘抄笔记是简省有效的支撑材料。

阅读《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对“最优化”的阐释分散在书的不同部分,摘抄笔记如下。

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即选择该具体条件下最好的教导方案。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P59)

所谓最优化的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尽最大可能的成效,而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卫生学所规定的标准。我们认为,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就是获得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耗费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P69)

教学最优化要求这样来规划和组织教学过程:在师生花费最少的必需的时间的情况下,或者说在决不超过学校卫生学为每个年级规定的时间标准的情况下,取得最大可能的(即处于每个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养、教育和发展效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P206)

所谓教学最优化的方法,是指这样一种方法,它把师生相互联系的活动预先指向争取达到该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而且要遵守规定的时间消费标准,即不能使教师负担过重。整体的教学最优化是由选择和实施教学的所有基本成分,即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和形式的最优方案的方法综合而成的。因此,也可以说是最优化成分的体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P234)

从提出原则,制定标准,到细化标准,建立成分体系,通过不同篇章核心内容的对比,能够梳理出巴班斯基对“最优化”认识的发展历程。

提纲笔记:对全书的脉络要点做记录

提纲笔记“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类,概括其主题思想、主要内容、基本情节等;二是纲要类,它是对全书或全文的脉络所表达出的要点进行笔记”(史为恒《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写作摭谈》)。提纲笔记一般适用于比较重要的学术文章或学术著作,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目的有两个,一是做出全书的内容提要,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价值取向;二是梳理作者的论述逻辑,借此探究作者的思想方法,更好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价值。建议在提纲笔记中标注及摘录作者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便确定讨论分析的内容范畴。比如一位教师在阅读《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笔记》之后,利用思维导图撰写了提纲笔记,既呈现出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也呈现出作者的思想方法:基于文件分析明确实践方向,立足理性的教学实践反思,探究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发展方向。还有一种提纲笔记,类似著作内容提要或论文摘要,主要内容包括问题提出的背景,作者的研究历程和主要观点,以及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影响。

批注笔记:经典重读的有效学习方法

在我国,批注不只是阅读方法,还是艺术鉴赏方法。我国古代书画作品常有留白,后人赏鉴,在留白处记录心得体会或批评质疑。古人读书,也常在字里行间或书页空白处用符号或文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或对阅读材料进行补充、阐释,这就是批注笔记。

值得关注的是,古人还有对批注进行批注的习惯,像不同时代读者的隔空对话,后人读来,更受启发。阅读《西游记》,将不同的点评本对比阅读,确实能拓展解读的视角,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批注笔记随读随记,体会、疑问、思考、观点、注释都可成为批注的内容,角度多元、内容丰富,有利于加强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和作品的互动交流,增加读书的兴致甚至情致。

批注笔记是经典重读的有效学习方法。“做笔记很费时间。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能发现。”[杨绛《钱锺书手稿集》(序)]读一遍做一遍批注,不仅跟作者和作品对话,也跟从前的自己对话,在此过程中逐步建构元认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

重读《西游记》六十六回,师徒四人小雷音寺遇难,弥勒前来解救,行者责怪弥勒管教不严,弥勒道:“一则是我不谨,走失人口;二则是你们师徒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受难。”我有所领悟写了一则批注笔记。

弥勒这“一则”“二则”,说尽世间苦难缘由:有人犯错,有人需要修行;我犯了错,给你们提供了修行的契机,我犯不犯错,你们都需要消除魔障,不是我也得有别人;受苦是一定的,缘由方式各不相同。悟空无可反驳。

这个内容以前并未引起我的注意,这次关注让我看到了更多类似情节,这些情节共同指向《西游记》传递的价值观点。

阅读《十岁那年》,我关注到作者标注的创作日期,检索资料,在有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旁补充注释,便于下次阅读时直接联系史实体验真实时空背景下作者的情感。

看别人的批注能够启发思考,看自己的批注能够引发反思,批注笔记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扩大了阅读交流的人群与时空范围,对读者思想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心得笔记:对原作思想的独特发现

“阅读文章、书籍时,受到感动、启示后,写出的体会、感想,这种读书笔记称为感想式笔记,也可称为心得体会式笔记。感想式笔记不仅仅是对原作的深刻理解,更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独特发现或深刻触发。它是阅读者读书过程中产生的认识、感想、见解。其中,有的是受原文启发产生的相关想法;有的是觉得原文的观点不妥,对其提出的质疑或批驳。”(史为恒《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写作摭谈》)心得笔记也被称为札记,与摘录笔记、提纲笔记相比,重点指向读者自身的感悟与思考;与批注笔记相比,内容相对完整,通常有确定的话题、议题,即针对阅读材料的某个方面集中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下面是我阅读《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则心得笔记。

这次重读,我的另一个关注点是“区别教学”。我在一线教过15年,2002年,我所在的学校推进分层教学,那个时候理解的分层,确实是教学内容上的分层,换言之,为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没有整体设计教学方法上的调整,集体备课主要是备内容。巴班斯基论证“区别教学”的内涵,逻辑严密,给出的例证让人信服。这说明我曾经有过错误的认识,目前推进的走班教学,也涉及针对不同个性发展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这里教学关注到了内容的不同,是否也关注到了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值得调查、研究的问题。

巴班斯基提出“区别教学的宗旨是有区别地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简单要求的复杂程度”。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这本书中提出了“分层教学的陷阱”,认为分层教学落后于时代,巴班斯基的观点和佐藤学的观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巴班斯基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和佐藤学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佐藤学提出“综合学习”的可能性与危险性,这个提法和巴班斯基综合规划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此外,佐藤学提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这和巴班斯基说的“负担合理”是否矛盾,应该怎样辩证地理解和分析?

这则笔记聚焦“区别教学”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第一个层次是对照巴班斯基的观点反思自己的实践经验,更为深刻地认识“最优化”的内涵;第二个层次是结合当前的教育现象提出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对比佐藤学和巴班斯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

心得笔记有主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很多学术大家的著作是在札记基础上展开、充实而形成的,如顾炎武的《日知录》、钱锺书的《管锥编》。钱锺书的《谈艺录》完全采用札记式的写法,真实呈现阅读思考的过程,展示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代学人的治学态度与方法。用学者的方法读书,虽然不一定能成为学者,但会有更多的阅读收获。

讨论怎样写读书笔记的前提是我们正在阅读,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是提高阅读的质量,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读书笔记是“读书法”或“学习法”,“法”用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功效,才能衍生出适合自己的程序与策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30日第9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