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如何传承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遗产?如何利用冬奥契机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双减”背景下,如何开展冰雪运动?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北京冬奥组委联合推出《冬奥课堂》系列直播课第五期,邀请北京市教委冬奥专班副主任张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张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以及北京小学副校长李荣,与数十万线上观众共话冬奥。

奥林匹克盛会是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课堂

记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点燃了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2022年北京冬奥会,“鸟巢”主火炬塔再度点亮了古都北京,作为奥林匹克历史上首个“双奥之城”,北京是如何传承奥林匹克精神和奥运遗产的?

张琴:奥林匹克盛会让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欢聚一堂。作为一名服务过夏奥、如今又服务冬奥的“双奥人”,我感到非常自豪。2008年我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希望让世界了解中国,2022年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开放、平和、包容。

2008年北京奥运会极大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主、开放、文明、进步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国际影响力,传播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奥运会虽短暂,但其成功实践和丰硕成果大大提升了北京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成为首都迈向国际发达城市的新起点,也为北京留下了丰富的奥运遗产:既有直观的场馆设施,也有深入人心的奥运精神、志愿服务精神等。“鸟巢”“水立方”成为旅游休闲热点,奥林匹克公园成为首都市民休闲健身的热门场所,这些奥运遗产让群众更好地享受奥运成果,体验奥林匹克的魅力。同时,教育部门组织了许多宣讲实践活动,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辐射,并开设奥林匹克教育和培训平台,大力推动奥林匹克宣传教育工作,使奥林匹克精神深入人心。

张健: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是一所纯洁和净化人们心灵的“学校”。这所“学校”奉行的正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与赛事来教育青少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作贡献。奥林匹克精神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树立规则意识和平等观念,增强广大青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奥林匹克运动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以乐于付出努力、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盛会为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最生动的课堂和教材。

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这种生活化导向将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到社会经验和生活世界中,转化为青少年日常体育锻炼的动力,鼓励青少年在参与运动中获得健康,在奋斗中获得快乐。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以及“突出奋斗、公平竞争、相互尊重”的运动员精神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发挥了榜样引领作用。

学校的志愿服务和科研支持为冬奥增光添彩

记者:据介绍,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演员超过90%来自北京和河北的在校学生,北京教育系统承担了哪些工作?

张琴:为响应“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号召,近年来,北京市教委加强统筹、注重协同、多措并举,全面促进校园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2017年至今,北京市教委持续开展“冰雪进校园”系列推广普及活动,制作冰雪运动项目动画、征集冰雪运动优秀课例,逐步将冰雪运动带进校园、融入课程。截至目前,推广普及活动及体验课已走进北京市16个区的学校600余次,覆盖学生50余万人次。同时北京积极举办中小学冰雪赛事活动,北京市中小学生冬季运动会从2016年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参赛人数从最初的500余人到现在的1700余人。此外,教育部门组织了冬奥主题征文、模拟冬奥会、冬奥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的冬奥宣传教育活动,号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孩子们关注支持北京冬奥会,用观看比赛、手写书信、上冰上雪等形式为冬奥加油助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大量在京高校学生在志愿服务、开闭幕式、餐饮客房与观众组织等环节直接服务本届冬奥会。经过层层选拔,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66所首都高校的1.4万名大学生成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者,服务范围覆盖场馆管理、转播、礼宾等诸多领域。

张健:北京体育大学以“科技冬奥”重大专项为抓手,在运动选材、运动减阻、冰雪运动装备等研究领域,攻克冬季项目核心关键技术,组建了全国首个体育风洞实验室,承担所有冬季运动项目国家队的调训工作,为近千名运动员提供运动测试与科学训练指导。同时,北体大科技团队直接为冬奥项目国家队运动训练科学化提供包括体能训练测试、运动康复理疗、心理咨询、生理生化技术分析、运动表现分析、运动营养指导、语言服务等多方面全方位保障。在为冬奥会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志愿服务方面,北体大专业志愿者的第一次亮相是在韩国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表演。此次有近300名师生参加本届冬奥会的开闭幕式表演。

利用冬奥契机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

记者: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应如何利用冬奥契机开展体育教育?

李志伟:广渠门中学是北京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018年在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铺设了450平方米的季节性移动真冰场。冰场正式启用后,学校利用体育课对学生普及滑冰教学,所有零基础上冰学生均掌握了自我保护方法和简单滑行技术。学校开发了四季体育课程,并开展“生命对话”活动,邀请奥运冠军到校园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的欢迎。广渠门中学始终践行“生命教育”理念,通过为体育营造场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好习惯。

李荣:作为北京市第一批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北京小学近年来将冬奥教育与德育、体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开设越野轮式滑雪课程、组建冰球队、开展冬奥知识竞赛、组织冬奥小记者培训等方式,把冬奥精神根植在每个学生心中。例如,已经开展多年的“冰雪嘉年华”活动,通过模拟冬奥会的旱地化项目,让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体验冰雪乐趣,同时获取更多奥林匹克知识。此外,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发育特点,在五年级以上年级开展旱地轮滑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地壶球体验,形成了全员学习、全员体验的热潮。

张健:自身缺乏冰雪资源的学校,可以与校外冰雪运动俱乐部、滑冰馆和滑雪场等合作,建立共建共享的联盟机制,为学生搭建冬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除了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的督导外,还应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妇联组织的优势和特色,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亲子共读,共学冬奥知识。在条件允许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冰场、雪场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社区在宣传普及冬奥知识的同时,可以组织旱冰、旱地球、冬奥知识问答等丰富的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氛围。

《中国教育报》2022年02月19日第4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