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有自身的特点,但是我们应该摆正一个思路,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其实并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要差。

要知道,应试教育有应试教育的优势,而提倡素质教育也不能矫枉过正。一直以来都有人喜欢把中国学生的教育和西方教育作比较,然后大肆宣扬西方教育如何如何优越,然而事实是中国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之后,再去参加欧美学校的教育,往往会直接成为其中的尖子生,基础学科知识的储备量要比欧美国家教育出来的学生高出几个年级。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发达国家高校的教育体制确实要比中国的高校更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高校往往沿用了基础教育的,以分数至上的思路,然而要知道对于高阶学术知识来讲,许多问题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在这一层面上,中国的高校教育其实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是有一定的打压的。

其实我们要清楚的一个道理是,在学校教育当中,由于学生基数的庞大,让我们很难去给学生进行定制化的教学,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式。这个矛盾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在全世界可教育体系中,如何面对量化的学生群体给学生最大空间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都是一个挑战的难题。

中国教育为什么这么累?

“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变成了中国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所有人的共同特,学生累、家长累、老师累、学校累、社会也累,所有人都数十年如一日地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高考,而拼尽全力、前仆后继。

然而这一现象我们为之叹息、无奈了几十年了,但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种“全民”的,精神、身体上的双重疲劳呢?就像许多的社会的问题一样,关于这个问题,身处不同立场的群体所理解的答案也各不相同。

学生说累:

做不完的作业,练不完的题,没有尽头的书山题海。学生们从六七岁的年纪,就开始向着一个十几年后的“目标”,不断地埋头着头奋进拼搏。而这个“目标”与其说是让自己不断进步成长,不如说是要尽可能多地淘汰掉,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同龄人。

最让学生们头疼的可能还不是学校,而更可能是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等一大群,时时刻刻关心着学生们学业(分数)、前途(名次)、命运(文凭)的亲人们,从孩子们尚且懵懂时,就不断地听到他们说:要努力学啊,不然就怎么怎么样;你要向谁谁看齐啊,人家现在怎么怎么了……所以中国有春节,中国的学生们有春劫,中国有压岁钱,中国的学生们有压岁钳。

家长说累:

家长们在社会中打拼,时时刻刻都深切地领会着生存负担的巨大压力,想要孩子少受自己正在受的罪,少受自己正在受的气,想要比自己过得好,从一开始就要拔腿狂奔,尽可能快地爬到社会金字塔的上层,占领为数不多的、更为优质社会资源。

然而,为了这一切,中国的家长真可谓殚精竭虑、不辞辛劳,宁可自己节衣缩食,哪怕放弃个人追求,也要为孩子提供最力所能及的受教育的机会,为他们在教育这条路上,扫出一条最“快捷、稳”的道路,补班、培训班、兴趣班、营养餐……自然哪个都不能少,哪怕比不过优裕人家修的“八车道高速公路”,自己家拼了命也得让孩子跑在四车道国道上。

老师说累:

在扮演着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时,这种身心俱疲的无力感会变得更加明显,一方面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完成家长的期望、学校的目标、社会的嘱托;另一方面又不能忽视了自己的孩子、家庭,当然还有无数亲朋好友的孩子是跑不掉的。当生活、工作都浸泡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时,作为教师想要长舒一口气往往都只能是奢望。

不少人从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开始,基本上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闻鸡起舞、戴月而归,直到少年头变华发才猛然发觉,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已匆匆而过,常年重负的工作还可能赠与了各式各样的告别礼物,比如静脉曲张、腰椎颈椎病、慢咽喉炎之类的。

学校说累:

学生要快乐放松、家长要成绩排名、政府要分数指标、社会要素质减负,如果站在学校的立场来看,他真的很像一块夹心饼干,被多方群体、多重要求层层包围,每一方的声音都无法忽视,每一方的要求又都无法贯彻,一时往东一时往西,感觉怎么做都不对,怎么走都不敢,要想干脆来个谁的都不听,那领导班子恐怕就立刻下马换人了。

社会说累:

每年的高考周都是各大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的头版头条,轰轰烈烈的送高考活动,大张旗鼓的高考保障行动,万众瞩目的高考现场,当然还有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高考众生相。

而一年一度的员工请假、车辆绕道、工程停工、万众热议、多方争论等等的浪潮,随着高考临兴起,又随着高考结束偃旗息鼓、养精蓄锐,只等来年再度霸占人们的生活,无论那几天您是多么的心不甘、情不愿,这就是大势所趋、滚滚红尘、马金戈难以逆行。

然而说了这么多,似乎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教育变得这么累依然没有说清楚,如果有心人应该早已得出了结论,那就是:中国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在庞大的学生数量何人口面前显得异常稀少。所以身处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保持数十年如一日的斗志,尽可能多地奋力拼抢非常有限的教育、社会资源。

但是,身处其中的人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客观来讲,虽然较过去中国教育的蛋糕做得更大了,但加入争抢的人却也有增无减,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依然是一个以淘汰、“拔优”为指向的体系,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无力单独改变这一体系,但我们却能够改变自己。

学生的个人能力或者说学能力,是其在教育体系中竞争力的核心,注意这里说的不是“学成绩”,而是“学能力”。古人说: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更高效的学能力,学进度、效果自然远胜于他人,这样学生就不用苦熬时日,家长就不用殚精竭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