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闻讯 6月5日,余杭区“迎亚运”重点保障项目——运溪高架瓶仓互通迎来了正式通车。该互通采用互通式立交标准建设,共设9条匝道,全长5.29公里,其完工也标志着余杭境内运溪高架所有互通全部建成通车。
瓶仓互通有效串联起运溪高架、杭长高速,衔接良渚古城、未来科技城,实现运溪高架与杭长高速、瓶仓大道等交通体系的快速转换,打造内外畅联的立体交通网的同时,更以交通之变“对话”古老的良渚文明与“现代科技”,助力余杭区构建包括良渚文化大走廊、城西科创大走廊、五千年发展轴在内的“两廊一轴”发展空间新格局,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
开启“加速度模式”抢工期,不忘安全与质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月30日完成全线最后一个盖梁,4月15日结束1332片梁板架设,4月30日浇筑完62000平方米桥面铺装,5月15日装好11330米防撞护栏,5月25日完成77条伸缩缝安装……3月份以来,瓶仓互通开启“加速度模式”,几乎每半个月完成一个重大节点。
“瓶仓互通地处杭长高速、瓶仓大道相交处,涉及管线迁改等政策处理问题较为复杂,前期工作对进度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但自2022年6月所有政策处理问题扫清之后,项目进展可以说一天一个样,仅用12个月就建成通车了。”项目负责人徐明杰介绍。
“加速度模式”的背后,是余杭交通建设者们勠力同心的结果。他们攻克了边施工边通车、跨杭长高速挂篮施工、管线迁改复杂、路桥联动交叉施工等八大难题。
比如,面对复杂的管线影响,项目上见缝插针,合理有效利用时间。“整个项目共有674根桩,其中有471根不受管线影响,我们就穿插着先把这471 根做完,剩下的 203 根,工作面交付一处实施一处,一步步做完。”徐明杰说。
虽然工期十分紧张,但是安全和质量依旧是不可突破的红线。比如,为确保匝道桥的行车舒适度,余杭区交通运输局严格把关桥面铺装质量,要求施工单位设置标高带,使用三辊轴混凝土摊铺机施工,并提高测量密度、频率,确保铺装平整度、横坡、纵坡均满足设计要求。
“战斗队”擂响战鼓忙建设,交通人不遗余力
工期与安全、质量齐头并进,离不开所有参与瓶仓互通项目建设的交通人的战斗精神。
为保证项目顺利开展,余杭区交通运输局成立了“瓶仓互通战斗队”,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内容、时间节点,高效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障碍、困难。一线建设者们也不怕累、不怕苦,常常挑灯夜战,全力以赴推动项目提速建设,依照时序节点如期完工。
“比如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管线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战斗队’的模式,迅速召集设计单位等相关参建方,现场勘察,第一时间拿出优化方案。”徐明杰介绍,“战斗队”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五方责任主体组成,通过高效的服务保障,当天发现的问题,第二天就可以按照新方案实施,保证项目合规、快速推进。
古今文明碰撞交融为发展,提供有力交通保障
良渚文化是钱塘江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即将举行的杭州亚运会中,也体现了不少良渚文化元素。“良渚古城遗址位于瓶窑镇,作为‘迎亚运’重点保障项目,瓶仓互通距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仅4公里,距离亚运场馆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也只有10分钟车程,它的开通为亚运会的举行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徐明杰介绍。
通过运溪高架,瓶仓互通向南“牵手”未来科技城,往北衔接良渚古城,单程只需20多分钟,它以交通之变,推动一场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也将为打造杭州城市新中心提供交通动能。
“瓶仓互通开通后,可以有效衔接高架、高速及地面道路,实现与运溪高架、杭长高速、G104(规划)、瓶仓大道各交通体系的快速转换。”余杭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张洁娟表示,过往群众可以通过瓶仓互通来往瓶窑镇、余杭街道、良渚以及进出杭长高速,在服务群众日常出行及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打造内外畅联的立体交通网,助力余杭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
随着高考临近、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开始招生,瓶仓互通还将为莘莘学子提供便利——高考期间,家住黄湖、鸬鸟、百丈等余杭西部地区的考生,下高速后可以通过瓶仓互通至运溪高架、瓶仓大道快速转换,到达各个考场,较以往节约10—15分钟;今年9月,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将迎来第一批学生,近在咫尺的瓶仓互通将成为师生们出行的一个重要选择。
来源:杭州新闻作者:记者 毛雨佳 通讯员 崔义刚 王黎娜 金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