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历史,感受传统非遗魅力(主题)

天津日报记者 张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文化馆,学习法鼓曲谱,做一名“小小非遗传承人”;参与社区活动,了解传统陶砚制作技艺,亲手体验非遗文化……近期,我市各区文化馆利用暑期大力发掘非遗传承新路径,鼓励传承人“走出去”,把更多青少年“请进来”,开展各类非遗体验和传习活动。

铿锵法鼓入耳入心

在河西区文化馆三层非遗展厅,“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代表性传承人傅宝安细心地将法鼓曲谱做成一张“简谱”,逐字逐句地为小学员们讲解。

法鼓是天津特有的一种音乐舞蹈表演形式。“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成立于雍正九年(1731年),明崇祯后妃娘娘曾赐半副銮驾(即仪仗)予挂甲寺,挂甲寺人将法鼓与銮驾糅合在一起,命名为“挂甲寺庆音法鼓銮驾老会”,一直延续至今。挂甲寺庆音法鼓的乐谱、曲套有数十种。最独特的表演是五套隔一套,变化多样,优美动听,音韵悠长,被誉为“法鼓交响曲”。

傅宝安介绍,暑期法鼓传习班已开展多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快速熟悉鼓点规律,他特意制作了一张简易的符号“简谱”,“这张纸片已经陪伴我多年,很多孩子哪怕不识谱也能跟着图案符号记牢鼓点。”传习班里除了附近社区的孩子,还有很多跨区慕名而来的孩子。傅宝安说:“有的孩子每次上课都是一早从河东区赶过来,大伙儿愿意学我们就卖力教。现在法鼓的传承是个大问题,我希望通过传习班让更多孩子了解这项非遗,通过亲身体验知道非遗不是一纸文件、一本证书,而是要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去钻研、继承、发扬。”

河西区文化馆副馆长刘晓柯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将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平时会组织各种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习、传承非遗文化,把学习、了解非遗文化作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

亲手体验“陶砚”奥秘

近日,由和平文化宫(区非遗保护中心)、新兴街朝阳里社区举办的“小手拉大手”非遗文化走进社区,为居民们展示津派龙砂砚制作技艺的独特奥妙。

津派龙砂砚属陶类,前身是古代的陶砚。津派陶艺是中国陶艺门类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它以各色陶泥为主料,用手和工具塑造出不同造型,烧制成型。津派龙砂砚制作技艺在继承中国陶艺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形成自身独有的流派特点。

活动中,津派龙砂砚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瑞,为孩子和家长们讲解相关知识,从人类在什么年代对土有了认识,什么年代把土应用到生活器具,到古代先人如何把土应用到极致,以及龙砂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等,传承人还与孩子们一起动手体验非遗文化。

主办方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组织家长与孩子们共同参与,零距离聆听和体验非遗项目,既增进了亲子感情,又深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