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许多孩子长大后离开大山,刘安帮却选择从待遇优厚的城市回到乡村小学去教书,“我是山里人,这里更需要我;我是党员,更要带头去做点实事!”刘安帮这样说。

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招考进来的外地老师留不住,大量学生外流……这些现实如同针扎一般刺痛着刘安帮的心,也让他坚定了“改变一点是一点”的决心。16年来,江西省鄱阳县枧田街乡珠田小学教师刘安帮坚守在乡村,像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一样,默默用行动守护和关爱着山里的孩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大山深处一代又一代师生爱的传承……

“这是老师的本分,哪需要什么报答”

农村山区学校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常年不在家,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不好,导致大量“学困生”出现。刘安帮经过调查了解到:这些“学困生”难以进步主要是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比如父母离异、家中发生意外变故等。为此,刘安帮每次接班后都会列一份“单亲学生信息摸排表”,经过走访了解孩子存在的实际难处,为了帮助孩子尽快走出阴影,刘安帮积极争取一些社会公益机构助学项目,让这些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2017年冬,在鄱阳青年暖阳组织的协助下,刘安帮为4名建档立卡特困生争取到每人7000元的“焕新乐园”卧室改建项目,昔日破旧不堪的房间经过装修后焕然一新,孩子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刘安帮也高兴不已。

五年级学生小云,三岁时父亲因车祸过世,母亲只得在外打零工,孩子由年迈的祖母带养,这样的家境使得小云一度想辍学。为了点燃小云的希望,刘安帮多次上门家访,给小云一家带去大米、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此外,刘安帮还积极联系公益组织,先后帮助小云得到鹏博助学和“纯善少年”的资助,为小云减轻了生活压力。渐渐地,小云爱笑了,成绩也越来越好。在毕业典礼那天,小云抹起眼泪,倒在奶奶的怀里低声抽噎:“我舍不得刘老师,长大以后我也要像他一样!”

像小云这样得到刘安帮帮助的孩子不在少数,每当家长表示要“报答”他时,刘安帮总是挥挥手说:“这是老师的本分,哪需要什么报答?”

为什么为孩子甘于付出?刘安帮回想起1999年自己读师范学校时,由于家里凑不齐学费准备辍学外出务工,正是教师徐绍珍帮他垫付学费后,才得以完成学业。毕业时,谈到将来报答的事,刘安帮清楚地记得,徐老师当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是老师的本分,哪需要什么报答?”

“人是靠读书长大的”

刘安帮一直相信,阅读能给山村孩子带来不一样的世界。为了让山村的孩子也能享受优秀童书的熏陶,2017年9月刘安帮带领学校33名学生成立了“小星星文学社”。同年10月,他自掏半个月的工资购买了33套童书添置班级图书角。2019年10月,在刘安帮的积极争取下,学校得到了来自新浪扬帆公益基金3500册经典童书的援助。2019年底,他所主持的“小星星儿童阅读工作室”在江西省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成立。刘安帮始终谨记上级部门对他的期望:“积极为赣鄱教育传递正能量,努力当好农村儿童点灯人……”

除了多方求助给留守儿童带去物质上的帮助外,刘安帮更注重勉励孩子“人穷志不短”。为了开阔孩子的眼界,刘安帮组织班级学生分别与四川攀枝花实验小学、江苏常州实验学校、上海福山正达小学的学生互通书信,让他们学会交远方的朋友。孩子们每次寄出的是满怀希望,获得的是满满的幸福……通过这种与远方同龄人进行书信交流的方式,让孩子开阔了视野。

2020年,刘安帮每学期都会组织开展3-5场阅读会,让孩子把好书讲给长辈听,把童话画出来、古诗唱出来、经典演出来……多种形式的儿童阅读使得孩子们知道了更加宽广的世界。“人是靠读书长大的,在经典图书中你能够发现属于自己的未来。”刘安帮总是这样对孩子说。

“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这里有我们的根”

身在农村,刘安帮发现许多孩子对农村的一草一木很陌生。“农村的孩子如果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太可怕了。”为此,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刘安帮时常考虑着“如何发挥学校的导向作用,让山里的孩子守住并传承特有的乡土味”,为此他进行了不少尝试。

“天气好的周末,我会带他们走进村庄农舍。”刘安帮说,农村街道的大舞台是学校小环境的扩展,又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为了用好村落、山林、田野等资源,每次活动前刘安帮都精心设计方案。中年级“大美家乡”活动中,刘安帮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景点:祖传窑参观,大源河踏青,唐家山远足,让学生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高年级“人间自有真情在”活动中,他带领学生走进当地敬老院开展“敬老献爱心”活动;“时间胶囊”活动中,刘安帮让低年级孩子把自己长大后的梦想画下来埋在校园的大树下,等待有一天回来验证……通过学生自己去了解家乡景,去接触家乡人、家乡事,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又增进了孩子对家乡的了解。

“我们学校的花是我种的,你瞧你瞧”“这片稻谷是我们种的”……为了让孩子体验农作的辛劳,刘安帮与老师、家长商量后,充分利用夏秋两季农忙时间,把学生从课堂带进农田。他们去仿野生灵芝基地探险,到葡萄种植基地种植,去中草药种植园参观。另外,刘安帮还在校园里开辟了一块空地,带领学生进行花卉、农作物种植实践,在劳动中锻炼自己。

“因为了解不容易,所以格外珍惜。”刘安帮说,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也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他把学校和别人的孩子看得更重!”

刘安帮说“身为人师不得不敬畏课堂,敬畏学生”,如今他已经身为校长,校内外杂事一大堆,但刘安帮依然坚守着教师的本分:每周17节课,还兼班主任一职。2018年秋季由于一名女老师请产假,他一个学期要带两个班语文,每周21节课。即使教了多年的课,刘安帮也不敢毫无准备去上课,他的语文教材里写满了相关的资料。他总说:“即使一堂简单的课,我也是备了好几年。”同行们笑他真不像个校长的样子,但刘安帮嘿嘿一笑:“虽是校长,但我更是一位教师,老师教书是本分,哪有不用心上好课的道理?”

在学校,每天最早到校的是刘安帮,最晚离校的也是他。“每天中午最晚用餐的是刘校长,加班加点更是常有的事。”同事赵柏福说,“我经常劝他少操点心。”对此,刘安帮一笑置之,“我从没把自己当成校长,我觉得我更像是保洁员、司机、安保员……”

“你看,人家朋友圈发的都是自己的娃,他倒好,发的都是别人的娃!”说起丈夫,妻子邹胜红虽略带不满却始终理解并支持他,“没办法,他是娶了学校当老婆,周末不去学校转转就像丢了魂一样……”

欣喜的是,从教16年来,刘安帮通过自身点点滴滴的付出,渐渐改变很多人对农村学校的看法,留守的儿童不再无人过问,外出的家长更放心孩子在家乡学校就读。教师们从起初只关注成绩逐步转到关注学生日常习惯和成长,从只注重部分到关注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学困生”的成长上来。浓厚的学风也影响了家长:随父母在郑州就读的小文特意转学回来,在景德镇一小就读的小菱、小淇也回来了……这大概是刘安帮最喜闻乐见的事儿。

如今,刘安帮教过的学生一批批走向了社会,许多孩子学业有成后选择留在农村,成了新农村大学生村官,成为山村教师,成了乡村致富带头人。“老师,我也要成为像您一样的人!”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样的种子在赣鄱农村大地上不断传递……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