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数学课堂应当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根究底、辩证地看事物的审辩式思维。

以审辩式思维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一些开放性环节,为孩子提供审辩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记得3年前听过的《折线统计图》一课,至今不能忘记。其中有一个环节,教师问:如果你是这个房车基地的老板,接下来会怎么做?

生1:我要对门票进行打折降价,吸引更多人来参观房车基地(老师夸学生很有经济头脑,长大了肯定能当老板)。

生2:我要请电视台过来给房车基地拍一个形象宣传片,让更多的游客来参观,挣更多的钱(老师夸这位学生真有点子)。

生3:我们干脆在房车基地旁边建一个小朋友的游乐场,吸引小朋友过来玩,小朋友来了,爸爸妈妈就来了,还有可能爷爷奶奶、亲戚朋友都会过来(老师继续夸孩子棒)。

听课老师很佩服学生精彩的发言,赞美老师开放性的教学设计。评课时,我说:“我们不能培养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未来人,而要引导孩子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剖析。并不是人来得越多越好,还要考虑当地旅游接待的能力是否跟得上?会不会造成交通堵塞?会不会造成环境破坏?只有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知识与生活、知识与人的关系,才能形成更加健全的价值观。”

以审辩式思维汲取传统文化营养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高速交通工具的出现,不同文化跨越了空间、时间界限融合在一起。面对多元文化,我们需要辩证汲取,更需要了解和珍视我国民族文化,理解并欣赏与我们产生互动的其他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规范行为、涵养人格,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有中国心。

记得一位教师上数学拓展课“印度乘法”,从头至尾都只讲印度乘法。评课时我问:印度乘法有这么好吗?为什么没有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是不是可以调整一下:先带学生研究“乘法”,完成后再揭示这是印度乘法,最后组织学生将中国乘法与印度乘法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文化的悠久历史、印度乘法的缺点、中国乘法的优点。这样的对比学习,不仅巩固了印度乘法的知识,感受了乘法文化的博大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心中产生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挖掘优秀的他国文化,还要用足中国本土文化。比如学习《年月日》,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公历年份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还要向学生介绍中国农历,每19年中设置了7个闰月(三年一闰五二闰),每1闰年有13个月。每19年为一个农历循环,所以在19的倍数生日(周岁)时会出现公历和农历出生日期相同或都只差一天的情形。学习国际公制长度单位时,还要向学生介绍常见的中国传统长度单位里、丈、尺、寸等。

用审辩式思维涵养家国情怀

2020年4月,新冠疫情趋于稳定。开学之际,如何上好开学第一课引起大家的思考。许多教师认为开学第一课就是德育课、班会课。但是我觉得疫情后的这堂特殊的第一课不应局限于思想品德教育,而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围绕疫情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科特点,融入新授知识,将“防疫方法、英雄事迹、战士精神”等内容整合进教学,共创开学第一课,突破课时、空间等限制,将知识与人文精神相融合,达成育人目标。

开学第一课需要感性,也需要理性。当下疫情中的病患数据正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疫情在各国还会怎么发展?我们设计一节统计课,让学生在制作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同时,学会初步预测,思考相应决策,在数学思维的头脑风暴中建立对疫情的正确认知。不刻意夸大疫情教育,不偏离学科教育的根本,挖掘出特殊的育人价值,让开学第一课成为值得回味的时刻。

(作者系数学特级教师、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校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