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大学生返校阶段,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正在分阶段、错峰返校。今年暑假,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不平凡的。他们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同时,也参与了社区垃圾分类的桶前值守工作。身穿蓝色马甲的大学生深入北京社区,化身为垃圾分类宣讲员、指导员,让“志愿蓝”在绿色北京建设中展现青春风采。

桶前值守

校园内外处处开花

这个暑假,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与人大社区居委会联合推出“校园就是家园”志愿服务项目,组织暑期在校学生走进人大社区,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

人大青年志愿者协会与人大社区合作,根据社区站点分布、分类工作难点设定了暑期服务岗位,并对志愿者进行了专业的岗前培训。为了保证志愿者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开展服务工作,学校还为志愿者配发了消毒洗手液、口罩、遮阳伞、马扎等防疫防暑物资。志愿者们化身“分类指导员”,通过开展轮班值守、定向宣传、生活帮扶等十几天的志愿服务,弥补了基层社区工作力量短缺的问题。

“人大社区里老年人居多,仅靠网络宣传和展板介绍,很难将垃圾分类的详细标准和具体办法传递到居民心里。因此,我们暑期留校学生组成了‘桶前值守’服务队,用‘讲给你听’的方式,帮助社区居民养成绿色新风尚。”人大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陈诚表示,参与这次志愿服务活动让这个暑假充实而有意义。

“桶前值守”不仅在校内集中发力,校外也是多点开花。在京的人大学子也主动向社区报到,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知识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工作。“能让街坊邻里多看一眼宣传海报,就能在大家心里多埋下一颗绿色的种子。”艺术设计专业的张欢雨家住石景山区海特花园第三社区,在开展桶前值守服务的同时,发挥自身平面设计方面的专业特长,为社区设计了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宣传海报,她想用自己的笔为大家画出一份绿色的倡议。

家住房山区阎村镇的人大环境与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徐术,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对社区各类垃圾回收容器的比例设置、垃圾回收运输的具体方法等提出了优化建议。“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中,我才深刻理解,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居民、物业、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深度协同,是对基层社区治理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徐术说。

桶边调研

把垃圾分类作为实践课题

走进邻近社区,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穿梭在有“烟火气”的街巷,以路人、商贩、居民为采访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制作科普视频,发布公益海报,展现当代科技环保应有的模样……这个暑假,北京科技大学的学子们将垃圾分类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了调研。

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社区垃圾分类的每一个细节,北科大“见圾行事”实践团成员崔晶走进北京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合成公社区,当起了垃圾分拣员。“垃圾分拣也有自己的学问。”崔晶告诉北青报记者,在上岗前,她专门请教了之前一直守在桶边的分拣员,在了解分拣员的日常工作、如何让分拣更加“精细化”、如何引导居民做好分类等事宜后,才开始了正式工作。每天,她都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写成报告,总结其中经验和不足。

作为崔晶的队友,韩月的工作是进行线上科普和调研,同样通过报告的形式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总结。依照调研中问卷数据及访谈内容,最终调查报告显示,垃圾分类标准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有不同,初始施行时以培养居民习惯为主,而后续推进应逐步细化内容,提高要求。目前,垃圾“拒不分类”“先分后混扔”问题仍有存在,居民定时、定点投放,专人负责接收是较好的分类投放方式。同时,多元的宣传方式、严格的奖惩制度,都是巩固分类成果、推进制度实施的必要举措。

“你知道废纸如何再生吗?你听说过纸质滤水器吗?你做过易拉罐灯笼吗?”北科大的另一支团队——“SPQ圾不可失实践团”则在暑假期间向社区群众科普废弃资源分类回收与再利用的相关知识,通过直播讲解、动画视频和废物利用系列DIY实验等内容,吸引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们的注意,让他们意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尽可能提高环保意识,做到垃圾分类;同时,实践团也通过趣味实验提高中小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培养其科学思维。

最让“SPQ圾不可失实践团”引以为豪的是,他们还制作了趣味宣传片,通过改编一些居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歌词来宣传垃圾分类。他们还借鉴了“我的世界”小游戏制作了宣传视频——当科普环保遇上我的世界:视频以勇者和巨龙战斗的故事展开,坚持垃圾分类的勇者在历经千难万险后,消灭所有的垃圾与巨龙,将“美丽”带回了王国。这个视频一经发布,点击量立刻过万。

桶前普法

引领垃圾分类绿色风尚

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以来,中国政法大学采用线上图文推广、组织垃圾分类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为身边人开展了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今年暑假,中国政法大学的在京团员志愿者们也回到社区报到,积极加入推进垃圾分类的志愿服务之中。

此次线下志愿活动为法大学子提供了全新的普法实践平台,让社区居民了解相关法律政策、明晰垃圾分类标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成为所有参与该项活动的法大志愿者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最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就垃圾分类的标准、方式、责任主体等事项作出详尽规定。而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法大刑事司法学院学生崔谱化在指导居民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时,总是不忘跟居民们说上两句法律知识。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将普法宣传融入志愿服务,让他觉得很有意义,也很有获得感。

“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一个重点,就是讲清楚分类的具体标准。这项工作并不难,但很考验耐心和沟通能力。”人文学院学生陈一说道,来来往往的居民中有很多人并不了解垃圾分类的规则,他们需要很耐心地向居民说明具体标准。炎炎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但当看到垃圾被投放到正确的桶中后,一切就变得格外值得。

垃圾分类不仅是个人履行应尽义务的重要要求,更是新时代绿色生活的环保风尚。来自外国语学院的王竹溪认为,垃圾分类重要的是培养居民自主分类的习惯。她说,“要在让居民从‘要我分类’的被动要求向‘我要分类’的主动习惯上精准发力,而不是用法律来制约。”王竹溪认为,志愿者要做的,就是引导居民形成主动分类的习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