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创作画传致敬国士 天上有一颗“袁隆平星”

袁隆平90岁生日时,工作助理辛业芸精心撰写、编辑了《袁隆平画传》。这本画传最初只做了一本,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袁隆平,袁隆平非常高兴。如今,在这个金秋季节,这本由16个章节组成,含400余幅图片共计24万字,形象生动、全面翔实地展现袁隆平为国为民一生的《袁隆平画传》,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辛业芸在接受《中国青年作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长期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的人员,我深怀一份责任,并得到他亲自授权,整理了这本《袁隆平画传》,奉献给广大读者们,希望满足人们纪念和缅怀袁隆平院士这位传奇人物的心愿。”

创作画传致敬国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2021年5月22日,当《袁隆平画传》即将付梓时,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了。一直守护在医院的我,瞬时悲痛万分,泪水湿襟,百般感受齐上心头……”在《袁隆平画传》后记中,在袁隆平院士身边工作25载的辛业芸说,没能让袁隆平院士亲眼看到这本画传出版发行,是她心头最大的遗憾。

回忆起制作《袁隆平画传》的初衷,辛业芸说:“最初做的是一本影集,作为袁院士90岁生日的贺礼。在袁院士身边工作二十余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他的言传身教和精神内涵。出于了解,出于内心对他的尊敬,我希望帮袁院士整理他一生的光影记忆。”

多年来,以袁隆平为主人公的传记作品并不少见。在2010年出版、由辛业芸访问整理的《袁隆平口述自传》中,袁隆平院士就首次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他80年的人生历程,介绍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过程,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

而这部画传一改往日以文字为主的传记形式,通过大量、翔实、直观的图片资料来展现袁隆平院士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辛业芸说:“通过画传的形式讲述袁院士的一生,图片配以文字阐释,能让人们对袁院士以及杂交水稻科研历程有更立体直观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正如本书的序言作者,农业农村部原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所写的:“看着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仿佛袁老在给我讲着,讲着他的不凡经历和奋斗人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袁隆平画传》中精心挑选编排的图片,恰如从屏幕上走出来的一幅幅人生场景图,将读者带到袁隆平的过去,寻其踪迹、感其情怀,体验其呕心沥血、为国为民的一生。

倾注数人心血,感动与遗憾并存

“袁院士90岁的生日宴上,我把制作好的影集拿给袁院士看,他很高兴,说;‘做得好!’”辛业芸说,“这些图片的内容,从青年奋斗到晚年仍不懈攀登。从心系三农到造福世界,使这本影集展现了一个立体全面的袁隆平。”

得到袁院士和其家人的认可后,辛业芸希望把这本影集正式做成一本书送给袁院士。

“最终能够汇编成书,还要感谢一位作家朋友——曾松亭。他是湖南老乡,经常来探望袁院士。”辛业芸说。

了解到辛业芸希望以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再现袁隆平院士传奇生涯的想法后,曾松亭立刻联系了自己结识的书法家、画家朋友,邀请他们为袁院士创作书法绘画作品。曾松亭又从数百张作品中精心挑选出几幅作品,供编撰《袁隆平画传》选用。这其中,最令辛业芸印象深刻的,是一幅清华美院学生的素描作品。“画上是袁院士站在田边观察水稻,非常逼真。”

《袁隆平画传》从最初的一本影集到最终编撰成书,这其中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感动之余,也有令辛业芸至今都无法释怀的遗憾。“袁院士知道我在为他出一本画传,他亲自给出版社写了授权书。”

但除了没能让袁院士亲眼看到《袁隆平画传》出版问世,另一个遗憾,则是没能在袁院士在看样书时签个名。“今年年初,出版社做了两本《袁隆平画传》的样书出来,我拿了一本给袁院士看,当时袁院士提出了修改意见,希望补充他在国际水稻所、印度、缅甸、越南等地进行合作研究和顾问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我得到他提出的意见后,便按照他的意思立刻进行这部分资料的搜集。今年3月,袁院士在三亚摔了一跤,后来就一直在医院治疗。自此以后,袁院士就再也没有拿过笔。”

“袁院士转到长沙治疗时,为了向主管医生表示感谢,我特意将另一本样书相送,并希望她能找机会请袁院士为她签个名,可她一直也没能如愿。无论医生护士,还是科研团队的同仁,甚至那么多关心袁院士病情的普通人,所有人对袁院士深怀体恤、饱含敬意,这令我非常感动。”辛业芸说。

在接受《中国青年作家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起袁隆平院士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辛业芸数度哽咽,“袁院士是一个视事业如生命的人,已经置生死于度外,杂交水稻成为他的灵魂,他就像杂交水稻事业的精神图腾,超越了生死。”

更想体现袁隆平对待事业、责任和人生的态度

“过往许多传记都会讲袁隆平如何在科研上创新追求,但在袁院士身边工作二十多年,我更想在画传中体现他对待事业、责任和人生的态度。”辛业芸说。

在辛业芸看来,袁隆平院士追求水稻产量的高产更高产超高产,他以他的职业精神,将事业的追求做到了极致;而他始终站在民族利益的高度,践行“一介匹夫之责”,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将责任感与使命感根植于心。哪怕是到了粮食在中国已不成问题的今天,袁隆平院士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忧患意识。

“很多人手机不离手,可袁院士从没有时间玩手机,袁院士‘玩’得最好的是电子计算器,从不离手,办公室有,家里有,出差也要带着走,随时随地计算水稻的产量。比如水稻取样后,他要通过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这些个产量构成因素性状指标,计算水稻的理论产量。水稻还种在田里,袁院士就已经对产量情况有个谱了。他算得最多的就是发展多大的面积、能增产多少、可以多养活多少人。”

“在病势越来越重之时,你都很难听到他说哪里不舒服,或哪里疼痛。他展现给人们的,永远是他良好的状态和乐观的心态。”

弥留之际,袁隆平仍放心不下杂交水稻,心中记挂的不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研发,就是杂交水稻的各个技术环节。“袁院士会细致地过问与杂交水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关心气温、天气,关心播种、制种,念叨着‘要开会’‘有几点要注意’。他的头脑里像在放映一部杂交水稻的电影大片。他像个总导演,指挥着每一项工作,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布置杂交水稻研发的各项任务。我们都知道,他心心念念的杂交水稻,才是祛除他身体病痛的良方。”辛业芸说。

辛业芸希望袁隆平院士永远乐观坚强、勇敢攀登、无止追求的超凡力量,能够化作一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年轻人。“民众的感情,是无论如何藏不住的。袁院士逝世的消息传出不久,大批长沙市民都汇聚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地点送别。当袁院士的灵车驶出医院,所过之处,司机停车鸣笛,马路两侧的民众或追随奔跑,或伫立目送。全国很多地方的人们都纷纷赶来长沙,到殡仪馆送最后一程,出现‘倾尽一城花,只为送一人’的场景。此情此景,令人动容。因为袁隆平院士是年轻人的偶像,我将这位为人类克服饥饿而战的科学家闪耀科学与人格光芒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特别是用大量图片直观呈现他的人生奋斗历程,希望年轻人们能记得,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住灯塔,人生前行的路上还有灯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