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京城东部地区新增了一所采用“名校办分校”办学模式的优质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以下简称“首师附通州校区”)。这所学校的出现,不仅补齐通州区基础教育设施短板,还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也大大提升了通州区教育水平。想让当地百姓对新品牌校认同,最直观的就是用成绩说话。而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恰恰就是强大的师资团队。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默默付出,日复一日,充分彰显“师爱无尘,润物无声”的精神。

时值我国第36个教师节之际,让我们向常年奋斗在一线的老师们致敬,并真挚地道一声:“谢谢您,辛苦了!”

朱明月:精益求精的教学“小能手”

2017年,朱明月从外区调入首师附(通州校区)工作。目前,年仅34岁的她扛起初一年级组组长的重任,也是2019届通州区初三毕业班工作优秀班主任获奖者。

刚到学校任职的第一年,朱明月负责首届初三年级两个班的化学学科教学工作。“我们都想打好这关键的一枪,为学校三年的努力画一个圆满句号!”

当时,朱明月对通州区各校情况并不了解,又赶上第一届中考改革,她面临着诸多未知与不确定。最大变化应该是周课时从六七节降为三四节,但知识内容、能力技能和考试要求却没降低。如何把化学课程合理整合,用之前一半的课时完成相同教学任务,还保证质量?

“我一遍又一遍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重新做大量中考试题和模拟试题,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教案、学案、作业,精心挑选每一道习题。”当时,学校初三只有朱明月一名化学老师,她还要“跨头”教初二化学。为高质量完成任务,几乎每天她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的老师。

刚接手新初三时,朱明月发现不少学生活泼调皮,课堂效率不理想。为此,她在课上花大力气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紧盯“走神”和“瞌睡”;课下,她不断和学生谈心,帮助孩子们把学习问题逐一击破。

“中考一模前,我非常焦虑甚至失眠。在校领导和同事的开导鼓励下,及时调整心态,不管区内其他学校成绩如何,我相信自己和学生。”于是,朱明月又一次对照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中考及15个区的模拟试题,不断琢磨如何用最佳方法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不仅提升学生的应试技能,也提高学生的能力技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学校初三化学的一模成绩一跃成为通州区第一名,二模不仅平均分位列区内第一,还成为全区唯一一所优秀率100%的学校。到了中考,化学平均分全区第一,优秀率和及格率全部100%。

常玉:智慧和勇气并存的教育管理者

从教26年的常玉,是首师附(通州校区)初二年级组组长,也是“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获得者。正如她的名字,待人如温玉般亲善,与本年级的各位老师同心同德。

针对初二年级工作而言,面对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时,常玉总是保有全局观,提前预判有可能会产生的各类矛盾并做到心中有数。在工作中,她总能摆正自身位置,既听取同年级各位老师的意见,又不只做学校领导的“传声筒”。尤其在一些具体的、需要年级组解决的事情上,常玉有着“独断”的智慧和勇气。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不用老是想着怎么带动更多的人,要求老师们做到什么程度,应先审视自己是否做到位,是否把正能量传递给身边人。”常玉时刻向自己提问,是否做好目标与计划。她最常说的就是“早到一点儿、多干一点儿、勤快一点儿”。

凭借自己良好形象带动年级和谐氛围的形成,是常玉作为初二年级组组长给自己立下的目标。她认为,只要有持续的榜样精神影响,就能辐射并带动更多的老师,形成更大的能量圈。

“在团队的建设中多点人情味,有助于赢得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常玉认为,只有真正俘获了教师心灵的学校,才能在竞争中无往而不胜。每天清晨,她总是那个最早出现在初二年级的老师,会查看每个教室是否通风、办公室的热水是否准备好、学生文明礼仪是否到位……在她看来,团队之间需要坦诚才能实现高效沟通。

周文静:致力于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作为首师附(通州校区)教育教学的中间力量,从教16年的周文静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她用自己的智慧、劳动和汗水实践着自己的目标:做一个学生爱戴、同事认可、家长满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为此她坚持学习教育理论和年级管理经验,转变自身教育理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者,树立了“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的赏识教育理念。目前,她担任初三年级组组长。

课前,周文静认真备课;课上,钻研高效课堂,虚心向同行请教;课下,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用爱与学生沟通。在教学中,她十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切实向45分钟高质量看齐。

“讲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做出调整,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化、差异性的辅导。”周文静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多次在通州区组织的说课比赛、实验技能比赛以及微课制作比赛中获奖。由于她所教班级学生成绩优异,数次被通州区教委评为“初三毕业班优秀教师”。

在首师附(通州校区)工作期间,周文静所教班级的物理成绩在历次通州区统考、统判的考试中,名列前茅。当她为全区初三物理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时,得到了广大物理老师的认可与好评。

周文静是一名研究型教师,她主持了数个课题并进行教学研究。其中,由她主持的北京市级课题《基于智慧学伴数据分析对初中物理学科学困生精准辅导的研究》,体现了互联网与大数据对教育变革的助力。2019年初,该课题获得北京市级课题二等奖。周文静不断提升自身科研素养,多篇论文均获得市区奖项。

作为毕业年级组组长,周文静积极为老师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及时了解各学科老师的具体要求和对年级工作的意见;她注重家校沟通,为家长建立多种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渠道;她关注学生视野,借助社会资源为孩子们举办茶艺讲座、邀请飞行员入校分享蓝天精神……

田银萍:将爱岗敬业落到每一处教学细节

作为一名从教6年的年轻教师,田银萍感恩首师附(通州校区)给予专业成长的平台。作为高一年级组组长,她爱岗敬业,以身作则。

在田银萍看来,爱岗敬业是年级团队老师的基础信念,也是前行的目标。凭借一人之力,仅用三年时间不可能实质性地改变学生的成绩和命运,只有整个年级的老师爱岗敬业,才能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我们或许不是教学能力最出色的,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做到用认真负责的态度教育学生,用乐观向上的心态感染学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田银萍清楚地知道,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完美解决,只要改变学生一点点的学习习惯或者态度,就算成功了。

在日常工作中,田银萍总让最平静的外表掩饰自己最着急的内心,慢慢等待学生的回心转意。无论学生情况如何反复,她仍然坚持不懈地做学生思想工作。

摸清学情,细致分析,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受疫情影响,2020级学生入学没有军训,且经过长时间居家学习,孩子们组织纪律观念、集体意识变弱了。针对这一学情,田银萍从拿到学生档案的那一刻,就开始尽快熟悉学生基本情况。开学后,她抓住一切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带领孩子们还原中考试题,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环节。

“针对学情,高一年级组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内容、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田银萍感慨地说,在平时练习时,高一年级组还会分析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学习中的“软肋”,尽力保证老师对每个学生个案了如指掌,争取实现针对性辅导,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栗艳:用爱心浇灌每一朵教育“蓓蕾”

硕士研究生仅毕业四年的栗艳,已经是首师附(通州校区)高二年级组组长了。校领导之所以能把教学和管理重任交给这位年轻人,必定是她有过人之处。

2019年,栗艳担任高一年级组组长。面对新职位,她时刻警醒自己,教育的是学生而不是考生,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非冷冰冰的应试机器,要用爱心浇灌教育蓓蕾,绽放出自己独特的美丽。于是,她带领整个年级坚持实行生命教育,在教学和管理中以塑造学生灵魂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栗艳用行动践行生命教育,她力争在正常教学之外,抽时间给学生们补上缺失的生命课程。比如,带领高一年级师生策划组织意象·中秋诗会活动、万圣节活动、一二·九远足、古北水镇游学等活动……

为了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栗艳还策划了“面对面”活动,使得全年级形成育人合力,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有“面对面”的态度,方有“心贴心”的温度。给栗艳印象最深的,是与一位“刺头”学生之间的较量。这名学生散漫而傲慢,她决定“以柔克刚”,设身处地走入孩子内心,终于催开了学生的内心之花。

“爱,让教育灵动,让教师生涯璀璨,让孩子生命闪亮,让更多的人精神趋于纯粹,灵魂得到涤荡。”栗艳总说,不忘爱心,浇灌教育蓓蕾,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初心与使命。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栗艳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学识和比较熟练的教学技能外,还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细心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由于她一直以来勤教、乐教、善教,任职以来所教的数学教学均取得优异成绩。

李朋:在教育之路上“且行且学习”

今年,是首师附(通州校区)高三年级组组长李朋任教第十二年。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教育的轮回。

李朋始终认为,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在设计、推进任何教育、教学工作时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把“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进步”作为年级工作的出发点和标准。“当我们把教育的过程做好了,结果也不会差到哪去。”

作为高中毕业年级组组长,李朋的教育教学压力可想而知。他直言,最终的教育目标就是让每位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做。如果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老师、家长变成学生成长的推力,学生才会真正成长。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北京孩子,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我们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给不同孩子提供表现舞台,让学生都能有所锻炼,有所成长。”首师附(通州校区)每学期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李朋会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尤其是会选择一些缺乏自信、表达较弱的孩子。

在教育问题上,家校目标是一致的,这也是家校沟通的基础。在日常具体问题上,年级组长、班主任要与家长达成共识、统一口径,这样才能给孩子创设最佳环境。每年家访,李朋建议年级组里的班主任老师们走进孩子家里,看一看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家长聊一聊教育理念,这样有利于班主任与家长达成共识,实现教育目标。

在日常工作中,李朋怀着一颗“爱生之心”,踏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想学生之所想,“及学生之所及”,与同年级教师团结一心,为紧张忙碌的高三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他看来,教育可谓博大精深,未来的教育之路还很长,且行且学习,且行且反思。

推荐内容